腊八粥的历史
在农历腊月里,全国各地都有吃“腊八粥”这一习惯,几乎可以说是全民的风俗。在过去的年月里,每逢进了农历腊月,各粮食店就开始供应,这种各样豆米混合在一起的食品,被称之为“粥米”。 腊八粥的起源开始于佛教徒,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开悟的日子,寺庙里僧众把斋粮煮成粥来供佛。斋粮是募化来的,各方施舍包括各种米粮杂豆,所以煮起来就混在一起,于是流传到民间,也仿效这个仪式。可是为什么这天供佛一定要用粥? 根据南朝萧梁时期所写的《释迦谱》卷一记载:“佛心中自念:‘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修于苦行,垂满六年,不得解脱,故知非道。’林外有一牧牛女人,名难陀波罗。取乳糜至佛所,头面礼足而以奉上。佛即复作如是言:‘我为成熟一切众生,故食此食。’咒愿讫已,即受食之,身体光悦,气力充足,堪受菩提。” 中国人喝“腊八粥”的习俗,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宋代,孟元老所写的《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条》有言:“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可见腊八粥早在宋代就已经普遍流行,究其起源应当更早。至于俗谓“腊八粥”就是“七宝五味粥”,只说是用“果子杂料煮粥”,但内容究竟是一些什么,《东京梦华录》中并没有说得清楚,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上却写得很明白:“初八日,则寺院及家人用胡桃、松子、乳酪、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当然这些东西混在一起并不能煮成粥,主料大米却没有写进去,由此可见这腊八粥是相当精细的。 元代人吃腊八粥的记载还没有找到,不过可以相信也大致差不多。传到明代,据明刘若愚《明宫史》火集《十二月》条:“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日,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赠送,夸精美也。” 《明宫史》所记载的虽然是宫廷内部情况,不单“供佛御前”,连“门户、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我记得幼年时,曾见乡间老太太用腊八粥抹在自己家里的梨树、枣树的树杈上,祈福它来年多结果子,也把腊八粥抹在灶门口上,这大概是给灶王爷吃的。这也说明从明代至今,在民间习俗上,大致相差无几。 至于清代情形,记载在富察敦崇所写的《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花生、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比《明宫史》所叙又多了一些品种,但总体上仍是周密的《武林旧事》所写的范围。所以从历史看,吃腊八粥这一习惯,历宋、元、明、清迄今而未变,真可谓是传统习俗了。 不管多少,都是心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taorena.com/htrcd/14284.html
- 上一篇文章: 腊八节从何而来各地风俗有哪些刨根问底谈
- 下一篇文章: 腊八粥必须放8种米吗红绿黄白黑寓意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