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饼出炉映明月,团圆之夜一家亲。”

月饼是中秋必备的传统糕点,我们从小吃到大,却很少能亲眼看到它的“出炉”。

中秋在即,壹脉携手开封有名的百年老字号——老五福,在这个周六为小朋友们带来一场亲子手工月饼制作的体验。

老五福原名“福盛恒”号,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传承人梁红军是国家特级糕点大师,至今在老五福工作已经四十余载。

多年来,梁师傅秉承着匠人的精神,一双手做出上百万个月饼。每一道工序都烙印在身体里,成为最深刻的肌肉记忆。

下午三点,梁师傅一到现场,就被迫不及待来体验的小朋友们团团围住,还给他起了一个亲切的称谓“月饼爷爷”。

月饼的好坏之分,全在饼皮。梁师傅把面团均匀等分,派发到小朋友手中,开始了制作的第一步——揉光。

揉光是将面团经过均匀揉搓,直至“面光手光案板光”,面团才能有韧劲儿。

小朋友们把面团想象成橡皮泥,可是捏橡皮泥的高手们碰到面团就犯了难。梁师傅挨个手把手教过去,面团瞬间听话得变成光滑的圆型。

“月饼爷爷月饼爷爷,这个铃铛是做什么用的呀?”

被孩子们称为“铃铛”的是用来测量馅料大小的制作工具——顶碗。机器化取代手工的时代,只有传统的制作技艺中还保留着使用顶碗的习惯。

将顶碗倒扣,蘸取少许干面,把馅儿料放进去牢牢拍实,轻轻一顶,一个个大小规整、质量相同的料团就有秩序地码放在桌子上了。

小朋友们对顶碗的使用好奇不已,跃跃欲试。“一蘸一拍一顶”,梁师傅把复杂繁琐的手工技艺简单化、口诀化,方便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传承人将心比心,从传授的每一个细节出发,才能让传承走得更加长久。

炒熟的馅儿料,散发着诱人的果实香气。小朋友们忍不住馋,伸出“罪恶”的小手掰下一小块品尝,吃进嘴里是踏实的满足。

南瓜仁、瓜子仁、核桃仁、花生仁、黑芝麻,各式果仁团凑成醇香的馅儿料,取名五仁,也有象征五谷丰登,祈愿来年风调雨顺的寓意。

擀皮,放馅儿,轻拍轻转,未成型的月饼放入模具中,用手按压或擀制均匀,方可成型。

龙凤呈祥,五福齐聚,每一个红花梨木的模子,都是代代相传的见证。

梁师傅刻意没有告诉小朋友们模具的图案,月饼倒扣,图案呈现,这是一份为孩子们预留的惊喜。

活动结束,壹脉为孩子们准备了“小小传承人”证书,梁红军老先生认真地在上面签名,像对待月饼一样,对待孩子们关于传统手工的好奇。

这场传统月饼的手工技艺,收获的不仅是有温度的中秋期盼,更是孩子们对文化底蕴的积淀。

一家人,满桌团圆饭,正中间端端正正放一块五仁月饼,经典的老味总能经得起岁月的打磨。

古人春季祭日,秋季祭月。祖先的智慧总能将平凡的日子变得有仪式感、有味道。

在传统里,不仅承载着儿时的记忆,更拥有着坚守的情怀。

文章为半岛原创、图片由牙牙拍摄。

End

真實地記錄傳承者

長按二維碼關註·「壹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taorena.com/htrgx/1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