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中药滋补养生堂滋补中药,要讲
中国自古便有“寓医于食”、“医食同源”之说,据相关研究结果证实:不少滋补的中药材是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于是,不少人喜于在日常饮食中将中药与美食搭配妙用,以“食疗”的方式强身健体,比如具有温中健脾作用的胡椒猪肚汤、养肝明目的枸杞子猪肝瘦肉汤、散寒养血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这些中药材若能配合体质食用,在滋补与养生方面能起一定的良效,但若不了解中药药性、盲目使用,却无益于身体健康。针对这种情况,不少人心存疑虑:怎样选择中药才能吃得安心、不至于惹出健康麻烦?这本《中药滋补养生堂》便是为你解惑的“良师益友”,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告诉你各种实用的中药滋补养生知识。 内容简介 中药养生,今古同脉,但如何煎煮、巧食中药?哪些属于四季滋补中药?不同体质适合食用的滋补中药有何区别?保健型美容中药有哪些?……围绕这些问题,本书从人的七种不同体质、中药的十四种常见功效,以及排毒养颜等美容抗衰老的功效方面入手,分四章详细介绍了国家药食同源目录中所给出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和“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味中药,引导读者们了解家庭常用滋补中药的基本知识及它对养生的重要作用,诸如其性味归经、用法用量、养生宜忌及品质鉴定等,并附以多种简单易学的药膳单方,教你于日常生活饮食中善用各种滋补中药。 精彩章节 不同体质,滋补中药养生长寿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技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中医常说:“肥人多痰湿,瘦人多虚火,性急多火热(容易发火)。”患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些人是阴虚或气虚质、淤血质、痰湿质,高脂血症患者是阴虚质。糖尿病患者则有不少表现为阳虚、痰湿质。 人的体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体质的差异是先天因素和多种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也会随着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因素,在一定时期内缓慢发生改变。因此,-个人年轻和年老时的体质未必一致。有些人则属于“兼夹”体质,有时随着外界因素偏向一种体质,有时又表现为另外一种。 采用中药滋补养生必须先明白自己是何种体质,如果不辨体质乱用药进补,效果会适得其反。治病良方,可能就变成“致病毒药”!譬如,气虚和阳虚体质的人就不能长喝性寒的凉茶,否则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和脾胃,容易疲倦、多汗易感冒以及出现脉弱无力等脾肺气虚的症状。所以,在服补品前,先辨清体质类型,到底是气虚、血虚,还是阳虚、阴虚,只有选用与体质相适应的补药,才能达到进补的目的。 第一节气虚体质培元益气 人参——大补元气,固脱生津 人参是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食用人参作为一种名贵补药在我国有数手年历史,有很大的医药价值和保健功效,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将它列为上品。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微苦;归脾、肺、心经。 用法与用量: 煎汤,1.5~9克,用文火煎。单服或冲服;亦可熬膏,或入丸、散。 品质鉴定: 人参可以从皮、芦、色、味、体五个方面去鉴别。枝大、皮细、色嫩黄或棕色、脖长者为优质白参;枝纹细密,枝体饱满,无破损,红色微透明者为优质红参,短腰、短脖、粗质纹、干枯者次之;新鲜人参以枝大、浆足、无疤痕、无破损者为上品。人参的真伪以从外形,芦头长、圆芦、珍珠点以及是否有霉变、虫蛀、折损等方面来判断;也可通过品尝,真品苦中带甜,伪品味酸涩、麻辣。 养生用药宜忌: 实证、热证忌服。若脾胃热实,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嫡闷,噎膈便秘,有虫有积,皆不可用。凡属体质:仕实,或阴虚阳亢之体,以及儿童、孕妇等均应慎用人参。 《本草新编》说:“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人参和莱菔子配合使用,补气效果甚佳,尤其适合脾虚食积气滞患者。 人参与藜芦配伍会增强毒性,不宜同服。 人参与皂角、五灵脂合用也会降低疗效,故不可同用。 人参与西药中的维生素、烟酸、谷氨酸等合用也会降低疗效,不可同服。 药膳养生方: 菜品:人参菜卷 原料:人参、黄瓜、蜂蜜、甘蓝、枣(去核)两个,松子两个。 做法:人参和黄瓜切片,浸到蜂蜜水中。把两片甘蓝切丝,枣、松子切碎,再加入蜂蜜混合做馅,包入浸过蜂蜜水的人参片和黄瓜片中,卷成卷即可。 食疗功效:补中益气,适用于阴虚火旺者食用。 汤品:核桃人参汤 原料:核桃仁25克,人参6克,生姜3片,冰糖少许。 做法:将核桃仁、人参、生姜共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煎汁一碗。去生姜,加入冰糖稍炖即成。 用法:每日1剂,临睡前温服,连用3~5天为1个疗程。 食疗功效:补气温肾安神。适用于心肾阳虚引起的心悸。 酒品:参茸回春酒 原料:人参15克,鹿茸5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熟地20克,黄精20克,枸杞子50克,生首乌20克,锁阳20克,龙眼肉30枚,白酒克。 做法:把原料中的中药材浸入白酒中,密封,震荡,10~15天即可饮用。 用法:每天临睡前饮用20毫升左右。 食疗功效:温暖命门,滋养精血,润肠通便。适用严重贫血、白细胞减少,基础代谢率低下,怕冷、性功能障碍、早生华发、便秘、皮肤瘙痒及神经衰弱等。 茶品:枣仁人参茶 原料:炒枣仁、人参各3克,麦冬9克,竹茹6克,龙眼肉5枚。 做法:人参切片与龙眼肉一起,加入小半碗水另炖30~40分钟,其余三味研成细末,作1日量置于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浸泡,盖闷约30钟。 用法:将二者对合为药茶服用(人参片、龙眼肉一并嚼细吞咽),于1日内频频饮完。服后效不佳者,用量可加倍。 食疗功效:补益气阴,安神宁心,中老年或病愈之后,气血不足,津液受损可服用;体质虚弱,精神不振,失眠等症患者也可服用。 黄芪——止汗脱毒,众药之王 黄芪的历史可追溯到多年前《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其列为上品。而且,黄芪素以“补气诸之最”著称,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同时,也是最常用中药材之一。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入肺、脾二经。 用法与用量: 煎汤,每天10~15克,大剂量可用至30~60克;也可炖服,每次15~20克。 品质鉴定: 黄芪以身干、条粗长,皱纹少,粉性足,质坚实而绵,不易折断,味甜,无黑心以及无空心者为佳。 养生用药宜忌: 黄芪为温性补品,因此,发烧、咳血、气滞、热毒、便秘等热症患者应忌服。阴虚内热、食积腹胀、肝气不和以及妊娠期妇女不宜服用。 黄芪补而不腻,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效果更好。 与甘草、芍药、良姜、桂枝、饴糖等配伍可治脾虚寒、慢性胃炎、肠炎、腹泻等症。 与人参、甘草、升麻、当归、柴胡等配伍可治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与白术、当归、茯苓、菟丝子等配伍可治妇科疾病等。 药膳养生方: 菜品:黄芪烩会锦 原料:黄芪25克,熟牛肚、熟猪肚各克,生山药、胡萝卜、豇豆、扁豆角各克,洋葱2个,大蒜、大葱白段、五香粉、酱油、味精、盐各适量。 做法:黄芪洗净,烘干研成粉末;胡萝卜、洋葱、生山药、大蒜洗净切成片;豇豆、扁豆洗净,折成段;牛肚、猪肚洗净切成薄片。将胡萝卜、豇豆、生山药、洋葱、大蒜、扁豆角放入油锅,炒至变色,放五香粉、黄芪粉、酱油炒几下,掺鲜汤、熟猪肚、牛肚片同烩,汁浓时,加大葱段、盐、味精调味即可。 食疗功效:补脾胃,增肌肉。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肌肉消瘦者食用。 汤品:黄芪红枣汤 原料:黄芪15克,红枣15枚。 做法:将黄芪、红枣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小火煮1小时以上。 用法:每日1剂,分2~3次服,食枣喝汤,连服15天为1个疗程。 食疗功效:益气固表,强身健脑。黄芪对五脏之虚均有补养作用;红枣健脾和胃,滋养强:仕,养心安神。二物共用,既可强身健脑,又可益气固表。 酒品:芍药黄芪酒 原料:白芍药克、黄芪克、生地黄克、炒艾叶30克、黄酒毫升。 做法:将上述4味药材同捣成粗末,装入纱布袋中,放入干净的器皿内,用酒浸泡,封口;3日后开启,去掉药袋,过滤去渣即可服用。 用法: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将酒温热饭前服用。 食疗功效:调经止带。可用于治疗妇女月经过多,行经腹痛,赤白带下,四肢拘挛作痛等症。 茶品:黄芪茶 原料:黄芪15~25克,红茶0.5~1克。 做法:将黄芪加水煎沸5分钟,趁热加入红茶拌匀即成。 用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服。 食疗功效:固表止汗,利水消肿,补气强:仕,排脓驱毒、对慢性虚弱,表虚自汗,慢性气管炎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taorena.com/htrzz/392.html
- 上一篇文章: 400种中药自编记忆口诀和普通表格记忆法
- 下一篇文章: 头条银川气象台发布霜冻蓝色预警,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