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说粥之粥能助禅只道吃粥洗钵去,
专科治疗白癜风方法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粥能“助禅”。僧人有晨起喝粥的习俗,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粥,既御寒又疗饥,有助于僧人很快地进入禅定状态。 这样理解粥的意义其实还显得太浅薄,事实上,粥常被宋朝僧人拿来作为学禅的道具,那才是粥能助禅的最佳范例。比如说,元丰五年,渭州黄龙晦堂和尚为众说法,有疏道:“只道平地上休起骨堆,不知哪个是它平地?只道吃粥了洗钵盂去,不知钵盂落在哪边?”(文莹《罗湖野录》)晦堂和尚的意思是说,你希望平地上不起骨堆(宋元白话,意即土丘),却忘了根本就没平地;你吃完了粥要洗钵盂,却忘了根本就没钵盂。晦堂和尚讲的是一段比较经典的禅门公案,其间使用了平地和粥两种道具,喻指禅要面对的是具体事实,而不是人们意识中长期积累的种种概念,即真实的平地不会是语言里的平地,真实的钵盂不会是语言里的钵盂,平地和钵盂只存在于现实之中,一用语言描述就立刻失真。 类似的比喻在禅门公案中屡见不鲜。如临济宗的开山鼻祖义玄向弟子讲法,弟子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禅僧机辨中使用最广的一句,意即“禅的第一要义是什么”。一作“什么是祖师东来意”)义玄说:“喝粥去!”让我们想起几百年后流行于日本的那段“喝茶去”公案。再如宋朝圆悟禅师要他的弟子大慧解释枯藤绕树的道理,大慧解释不出,圆悟便让他去煮一锅粥。 两宋时期的许多公案都与粥有关,倒不是说粥本身蕴涵了什么禅意,而是因为禅僧晨粥不断,与粥接触频繁,不由自主就把粥和盛粥的钵盂拿来做讲课的道具了。 盛行于宋朝的禅宗佛教后来传入日本,日本人借茶学禅,逐渐兴起茶禅之风,而在宋朝其实也有过这样一段粥禅,只不过没人去提罢了。 话题扯到禅上,那禅门煮的粥与世人煮法和要求可有不同? 世间的粥 说起来这碗粥仿佛很容易煮,剥好一堆核桃、松子、板栗,淘半碗粟米和小豆,洗一把乳菇,抓几块柿饼,一块放锅里熬就是。在北宋做过宰相的张齐贤就说过:煮粥是厨艺中最简单不过的了。(原话为“监御厨三十年,临老反煮粥不了?”见王辟之《渑水燕谈录》)然而清朝的袁枚却说:煮粥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要求功夫的,光见水不见米不是粥,光见米不见水也不是粥,你得把粥煮得水米交融,彼此分不开。(见袁枚《随园食单》)也就是说,同是一碗粥,如果对成品质量要求不高,那么很容易煮;如果要求稍高一点儿,煮粥还要看禅门的粥。 禅门的粥 在丛林清规里,如果早晨起来的第一次正餐是粥,那粥要煮到什么水平?如果一大碗粥摆在面前,用口吹一下,能够泛起波浪,还有一个标准就是把筷子立在碗里马上倒掉,这是合格的。筷子立在碗中间,如果是慢慢地倒下来,甚至于倒不下来,那就不能作为早晨的粥。 为什么有这个要求?但凡冬季,外面天气冷,晚上休息的时候难免受寒,体内有虚寒,早晨起来后,要有散寒气的饮食。如果是夏季,晚上休息难免会受到瘀热,早晨这一餐就要有散瘀热的饮食。但散除瘀热,散除瘀寒,都有个共同点,都需要很稀的饮食。粥是最好的材料,瘀寒和瘀火都可以散掉,所以早晨这顿粥,就有了严格要求。筷子在里面要马上倒掉,一口气吹下去要能起波浪,这样的粥就能起到这种作用。所以,吃完这种粥,心里马上特别安定。 谈参禅用功,调五事,有调心调身调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调饮食。不擅饮食也是我们失去身体健康而无法维持工作或者参学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禅宗的门庭,对于饮食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超过任何其他的门庭。既不随便吃饭,也不随便让饮食来患乱身体,一定是掌握特别的节奏来进行及时地替补,使身体总有一个全新的面貌来进入到最好的禅修用功的状态上去。 晨光中的早粥(图片来源:禅林网)即使是煮得很好的一锅粥,你让不同的人来看,也会有不同的反映。比如说,腊八成道节,一锅七宝五味粥,我来看它,里面有核桃仁,有板栗,有乳菇,有柿饼,有松子,有粟米,有小豆;您薅过来一禅师来看它,里面没有核桃仁,没有板栗,没有乳菇,也没有柿饼。如果你问他看到了什么,他会说:快点儿喝!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taorena.com/htrpz/14275.html
- 上一篇文章: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由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